重庆耍耍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871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生活在不同的社会,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根本不同

[复制链接]

2

主题

2

帖子

28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2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0-10-20 16:54:5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在这里,我想顺便聊一下心理学,为什么有些朋友读了很 多心理学的书,却对自己帮助不大,这是有很多原因的,但其 中有—个原因,和本书讲的内容有点儿关系。大家是否知道, 心理学最初可以说是针对白人精英的研究,心理学最开始建立 和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,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,都是弗洛伊 德、荣格这样的西方白人精英学者。甚至主要是男性,连女性 学者都比较少。率先接受心理治疗的最初一批病人也多是白人 精英,配合学者研究时的跟踪对象也多是白人,因为种族文化

的差异,以及经济能力、对心理学的接受程度等原因,心理学 的发展,并非从一开始就像今天这样具有普遍性。但是到了现 代,心理学发展得很快,在日本会有日本本土的心理学者,比 如河合隼雄,他是日本箱庭疗法的大师,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东 方色彩,他的著作非常适合日本人的文化和心理。在当下的中 国,也有很多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中国的国情、文化和心理 特点去发展它,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武志红老师,他的一系 列作品,都是针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。
当然了,真正的大师,他们的境界非常高,格局非常大, 因此可以超越地域、文化、种族的障碍和差异。但是有时候一 些心理学的论述,你读起来总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儿隔阂,这 不是作者的问题,也不是你有问题。只是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现 象和环境是不一样的。
比如武志红老师的《为何家会伤人》,这本书非常受欢迎, 和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成长困境有关。因为我们中国人到今天还有 非常深重的家族观念,中国式家族关系对个人的影响,至今还深 深地让大多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感到困惑,还不知道怎么 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是在美国,一方面,养老基本靠社会体制;另 一方面,社会也会参与到个体家庭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去,对家长 的监督很严格,当家长遇到问题时,社会给予的帮助也很多。美 国家长在子女成年以后便和子女经济分开,各自生活了,家庭是 以婚姻为单位的,父母和子女的家庭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家

庭。子女即使家财万贯,也没有义务必须赡养父母。老人如果 没有工作,吃不起饭的话,可以自己向政府申请救济金。父母 对成年子女的帮助没荷任何舆论和道德约朿。孩子帮助和赡养 父母也多是从感情出发,而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。因为这些客 观存在的根本不同,文化存在巨大反差,对于中国人来说会出 现的心理问题,对于美国人来说可能并非普遍性的问题。
村上春树与河合隼雄对谈时曾经说过,他原来在日本的时 候,特别想成为一个没葙羁绊的“个人”,逃离社会、组织、团 队、规则这些东西。后来他在欧洲待了三年,又在美国待了三年 后,再也不想追求这个东西了,因为那本来就是强调个人生存的 地方,他追求的这些一下子变得没有意义了,他反而开始思考自 己的社会责任感。个体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。河合隼雄则 说了反过来的另一面。?丁30 ( ?081~713111X13(10 511-688 0x801-(161-, 创伤后应激障碍)在西方社会,比在日本发生得要多。因为日 本社会和我们中国社会比较像,比较强调集体主义,家族、家 庭、公司、团体这些包裹在个体之外的集体。日本人不大会以 “个人”的身份来接受冲击,而是以全体来接受。最少能在家 里以絮絮叨叨、吵架这种形式来表现。这种抱团取暖的关系, 从另一方面来讲,纯天然地会给个体一个社会支持。当你走向 社会的时候,即使你是一个成年人,你的父母、家庭、亲戚也 被默认为有义务支持你。如果出生在相对健康的家族里,你会 得到很大的助力,这对个人发展是非常有益的,很少会发生家

里面其他人都是好好的,只有某一个人出现神经性症状(指 ^50)的情况。
8环境虽然都叫作社会,但社会和社会也相差迥异,有利 有弊。相对于东方社会,西方社会里的个人很独立、自由。独 立自由也会週到独立自由的问题,一个年轻人直接被推到社会 中,没有家族和家庭为他做缓冲的话,虽然不需要解决家族里 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间题,也难免会在面对问题时感到孤立无 援。这种孤齡縦感也会縣不剛舰,造成个体的醜。
也就是说,不同的社会里的成员,心理机制不一样,需要 解决的问题也完全不同。当我们看-些心理学书籍的时候,不 要生搬硬套去往自己身上贴标签,乱给自己和他人下结论甚
至是下诊断。有些不合适你的内容也不是你的问题,是作者的 研究背景根本不同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